30年前,鄧小平同志希望到黃山要能開快車,外國人和游客可以租車。今天,黃山公路、鐵路、航空四通八達,坐直升機游黃山也將成現實——
品嘗徽菜“臭鱖魚”時,你會聽到這樣的故事:古時“山限壤隔”的徽州人喜歡食用的鱖魚,是靠魚販子挑著魚簍,從長江邊的大通鎮上一路顛簸、長途跋涉運來,因而魚死質腐。有人便想出一個用食鹽腌制運輸的辦法。歪打正著,這種“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腌鱖魚竟然備受人們喜愛。
這雖是傳說,卻道出了當時徽州的交通狀況。山背著山,山抱著山,山外還是山。多少年來,徽州人篳路藍縷,開山劈石,倔強地走向山外。后來,徽商雖以“無徽不成鎮”名播天下,但行路難始終是他們心頭長久的痛。
“你們要很好地創造條件,把交通、住宿、設備搞好。”1979年夏,鄧小平同志來黃山視察時,曾指出,道路要好好整修,將來到黃山要能開快車,外國人和游客可以租車。
30年后,當時的交通部門工作人員、現在的黃山市副局長湯由信,談到小平同志來黃山視察時的情景,臉上還是露出了尷尬的微笑:“當年老人是先坐火車到繁昌,然后從繁昌到青陽,再到黃山,走的是國道。”湯由信告訴記者,當時交通非常落后,全市通車公路里程僅有865公里,年客運總量不足500萬人次。黃山風景區對外只有5條班線,年客運量僅3萬人次左右。通往屯溪的杭徽路、蕪屯路、屯景路也都是路齡50年以上的老路,路況極差。
30年,滄海桑田,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正在一步步實現。眼下的黃山,正經歷現代立體交通“一躍跨千年”的巨變。繼徽杭、合銅黃、黃塔桃3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一批新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將開建,目前,該市公路里程已達6216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45公里,超過全省平均里程98公里。特別是隨著黃杭、京福高鐵以及皖贛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年內開工建設,黃山與長三角大中城市的四小時交通圈即將形成。
走在黃山市區的大街小巷,一輛輛出租車、旅游觀光車川流不息,游客租車旅游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位于屯溪區西郊的黃山機場,已開通近20條國內航線和港澳、日韓旅游直航包機,黃山口岸也即將對外開放。預計今年10月,游客可乘坐直升機游覽黃山。
黃山市交通狀況的明顯改善,帶動著全市經濟社會特別是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全市旅游接待總量以每年近30%的速度遞增,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上升至48.9%,稅收占財政收入40%以上。
黃山交通旅游的快速發展是安徽交通巨變助旅游騰飛的一個杰出代表。
安徽是老子、莊子的故鄉,道教文化和徽文化發軔于此,建安文學和桐城派文學曾大放異彩,稱雄商界數百年的徽商歷來享有“無徽不成鎮”的美譽。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地黃山,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宏村,佛教圣地九華山等名勝古跡聞名海外。
安徽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梅勁說:“旅游活動是實現旅游者在空間的位移及暫時的逗留。它既需要一定數量和一定質量的交通及設施保證,又需要同步的勞務服務。”
交通不便曾限制安徽與外面的聯系,不少游客因不愿忍受長時間顛簸而未能親身領略安徽美妙的風光和厚重的人文景觀。如今,隨著合肥到南京和上海的動車組開通,沿江高速公路、銅九鐵路、合武高鐵動車組以及合銅九黃、合淮阜、合六葉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骨干交通項目建成,農村公路大建設深入推進,多條航空新航線開通, 江湖河道行經停靠條件日益改善,綜合交通網絡不斷完善,安徽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大為凸顯,為發展旅游產業、打造休閑度假基地夯實了基礎。
目前,合肥濱湖新區建設不斷推進,寧宜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和宣黃等6條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黃山機場改造升級,九華山機場、黃山至杭州高鐵項目、京福高鐵安徽段和皖贛鐵路復線建設等項目即將上馬或開建。
交通暢,旅游旺。2008年,安徽接待游客1.01億人次,進入14個旅游接待“過億人次俱樂部”省份行列;旅游總收入達737.12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為8.31%,超過了經濟學界普遍認可的8%的支柱產業比重標準。圍繞交通抓旅游布局,依托交通求旅游發展,借助旅游促交通運營雙贏、多贏的思路,正在成為大交通和大旅游人的共識。